藺草編是本市大甲地區傳統手工藝產業,大甲蓆賣賣可追溯至西元1828年,西元1903年李城等人在當時大甲街創立「大甲帽蓆(合資)株式會社」,甚至開設研習班,傳授編帽技藝。戰後更成為外銷產業主力之一。 大甲藺屬莎草科,葉片短,葉鞘長,長約150厘米,包裹著莖的下部,莖為三棱形,呈中空狀,也稱三角藺,雖適合臺灣種植,但以大甲栽植品質最佳,曬乾作為編帽、編蓆材料,具有吸濕、脫臭及微淡香氣特色,編製品於日據時期曾作為外賓禮物。 傳統草編技法約可分成壓一、壓二、揀字、揀花等數種,近年發展出立體化編法,成品由帽、蓆、椅墊等,發展至燈罩、杯套、茶壺、茶杯、動物等造型,也由實用漸漸趨向觀賞性、裝飾性。 本次展出傳統工藝藺草編保存者林惠津藝師114年傳習計畫之成果,作品多元展現藝師教學指導功力,也是學員們努力學習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