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匯流的形狀-愛河記憶線上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高雄的城市之河─愛河,貫穿了城市發展的起源與歷程。 潮汐孕育愛河豐富的生態資源,史前時代起即是先民賴以維生的漁獲地。鄭氏時期與清代,漁鹽和港渡呈現鳳山八景「丹渡晴帆」的風情;曹公圳闢成後,愛河成為圳道尾閭,圳水上善,高雄平原聚落得以安身立命。日治時期,高雄實施築港工程,河道與港灣被梳理成今日樣貌,河與港一體成為運輸通道,河的下游成為政經中心、繁華鬧區。1930-80年代,各式工業在港灣及河畔快速成長,帶來就業、也帶來汙染,愛河逐漸失色甚至惡臭。歷時40餘年的整治,重生後的愛河,功能逐漸轉向防洪、觀光休憩,更成為凝聚城市認同的重要景觀。 對高雄市民而言,愛河是跨世代的,也是日常的。多數高雄人的生命歷程,皆能與愛河相映出一段段生活情感記憶,並將記憶化約成一個個的形容詞,刻劃著某種性質、狀態、屬性等意涵。因此,本展試圖以各式各樣的形容詞,召喚愛河的每個小單位,勾勒出歷史記憶中的愛河多元面貌。



Placeholder image

鳳邑雙城記線上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清治臺灣鳳山縣,曾經有過兩個縣治,一新一舊。這在臺灣歷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對後來高雄的歷史發展也影響深遠。 鳳山縣舊城和新城之形成除了地方上民變動亂,也跟統治者與人民對縣城應該側重何種功能有關。究竟應該落腳於有利於海防的左營舊城,還是要選擇經濟重心的下埤頭,兩種看法相持百餘年。最終鳳山縣城轉移到下埤頭,離開原來以防守目的為主的興隆莊。 20世紀後,交通、建設與技術的進步,新城發展成為經濟和文化發達之地。進入21世紀,舊城因為高鐵通車,鐵路地下化以及市府推動再現舊城的見城計畫,再度受到人們的注目。展望未來,期待雙城煥發新猷,再次引領大高雄風華。為了解高雄城市的歷史脈絡,且讓我們一起探索「鳳邑雙城記」。



Placeholder image

高雄文獻研究中心史料文獻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文獻中心廣泛蒐集各類型與高雄暨臺灣歷史發展軌跡相關之資料,館藏包含史料、圖書、期刊、地圖及資料庫等,期能發揮高雄暨臺灣歷史文化之蒐藏、研究、教育及交流之功能。



Placeholder image

高小雄冒險記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本館為5歲以上的小朋友打造一個適合親子同樂的體驗空間,以擬人化的比喻手法,將「高雄」化身為一位名叫「高小雄」的男孩,搭配妹妹「高小美」及魔法師「高史伯」的角色,拉近與兒童觀眾的距離,並透過多元的展示媒介與互動參與方式來引導學習,希望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也可以學到關於高雄的知識。



Placeholder image

二二八‧0306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本館原為日治時期高雄市役所,戰後改為高雄市政府,乃是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的重要歷史現場之一。1947年3月6日伴隨著飄落的細雨,政府軍隊武力鎮壓的第一聲槍響便是在此響起,也開始了高雄二二八事件中一連串的犧牲。本展製作國內首見二二八事件中於舊高雄市政府武力鎮壓事件模型場景,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並搭配相關文物展示,使參觀民眾不僅能夠身歷其境,更能藉由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再現,使這段歷史成為重要教材。透過本展,期許參觀民眾能夠由認識、理解,進而思索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的特殊性、爭議性及歷史意義。展示二二八,或許也是讓不同觀點的人們共同參與對話及反省的契機。



Placeholder image

大高雄歷史常設展

2025/01/01 - 2025/12/31 (剩 237 天)

作為高雄重要歷史地標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將化身為民眾認識高雄的重要入口站,透過常態性展示,為在地高雄居民提供重新認識故鄉的契機,同時帶領外縣市觀光客、海外的國際友人,看見百年來高雄人的勞動身影以及城市、鄉村地景的變遷,並以河、港、鐵路網絡為子題勾勒出高雄從漁村到國際商港的百年城市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