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特展

2024/12/03 - 2025/11/02 (剩 81 天)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曾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臺鐵相關建築,與鐵道部有著一定淵源。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臺各地校園規劃與建築,是曾經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中山樓」的建築師,也是在新店山林打造現代新社區「花園新城」的實業家。 展覽以「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單元,綜覽修澤蘭從求學、1949年到臺灣鐵路局工作設計舊板橋車站,結識具土木結構專長的同僚傅積寬,並成為相互扶持的伴侶,到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繼而完成後續各項校園建築,及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  



Placeholder image

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

2024/08/20 - 2025/11/02 (剩 81 天)

藍星人的母星已不適合居住,由菁英組成「未來戰士」,在宇宙中尋找適宜居住的地方。最近,第十編組的未來戰士接收到首批先遣隊員的求援訊號,隨後來到停留在太陽系行星「Sol 3」的探索艦上,發現滿滿的收集品與研究日誌,提醒卻標註著美好的環境正面臨危機。 K博士全力訪查環境情況寫成日誌,也把人類活動類型做成戰略模型,戰士們需要一起找出造成危機的原因,思考改善對策,也接受生活升級訓練,準備滲透行星「Sol 3」解決問題,讓這顆星球維持適合居住的環境,一起加入團隊吧! 本展透過多媒體、標本和模型,將虛擬的故事脈絡與真實的環境議題互相結合,展場內以手持裝置結合互動遊戲及現場展示物件,將複雜的地球環境問題轉化呈現,並即時連動觀眾闖關方案數據紀錄,將大家協作的地球環境改善變化,以多媒體方式呈現於展場出口。 現場還可以欣賞到藝術家楊順發《臺灣水沒》作品,感受藝術家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還有以大面積陳設的海洋廢棄物與各類資源回收物,甚至是與快時尚、電器,玩具等人類生活相關的生活物品,邀請觀眾以旁觀者視角俯看人類活動,呼籲觀眾反思並實踐友善使用地球資源的生活方式。     參觀小秘訣良㊙️ STEP 1. 領取任務 至展場【支援小隊招募】完成測驗「你是哪種未來戰士?」, 即可用手機/平板掃描 QRCode開始任務! 或使用「未來戰士出任務」學習單一樣可以參與任務哦! (現場可索取學習單或自行列印) STEP 2. 博士日誌編號=危機案例 進入K博士太空艙,從【大氣圈AIR】、【水圈WATER】、【陸地圈LAND】、【生物圈GENE】的博士日誌編號,找尋環境危機發生的原因。 STEP 3. 人類活動=危機發生原因, 一起找尋改善方案! 從【人類活動模型】尋找與危機有關的人類活動及友善環境的改善解方。 STEP 4. 掃描條碼 完成任務!請至【結訓站】掃描條碼,上傳訓練成果! 學習單左下方也有條碼可以掃描哦! ㊙️展場中除了博士日誌,還有延伸小知識SCIENCE NEWS可以閱讀!  



Placeholder image

【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南門館自2013年11月開館已屆10年,今年度將原有常設展覽與古蹟修復現地展示全面整合更新,內容包括:定義、市場、戰場、生產、樟腦專賣、鴉片專賣、南門工場以及現地展示等8大主題,以剖析臺灣近代化過程中特殊的樟腦、鴉片專賣產業史,以及園區前身之南門工場歷史沿革與古蹟建築特色。



Placeholder image

【博物臺灣】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博物臺灣》是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第三部曲,藉由「自然臺灣」及「浮生臺灣」兩大展示主軸,以臺博館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呈現臺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



Placeholder image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2025/01/01 - 2025/12/31 (剩 140 天)

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隆重揭幕,時序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一百多年前,臺博管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探索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



Placeholder image

來.去車站—探索建築特展

2025/06/03 - 2026/03/01 (剩 200 天)

《來・去 車站 探索建築》特展 孩子們的建築小宇宙,從車站出發! 你是否曾想過,車站除了接送旅客,還藏著哪些建築的祕密?本展是一場為孩子量身打造的建築體驗特展,透過「車站」這個日常場域,引導小朋友從「機能」、「尺寸」、「公共性」三大主題探索建築設計的奧妙。 以互動遊戲、繪本展示、實體挑戰區與設計工作坊等方式,讓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從觀察、思考到動手操作,化身小小建築師,體驗建築不只是蓋房子,而是理解人與空間的關係。 展覽亮點 三大挑戰關卡:「建築機能」、「空間尺寸」、「公共性設計」互動遊戲 臺中車站新舊設計案例剖析,理解歷史與功能並存的建築故事 影音牆與多元使用者對話,開啟「誰的車站?」的公共性思辨 兒童表意區與38場創作工作坊,讓孩子們親手設計友善空間 適合對象| 以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為主要對象,亦適合親子共遊、學校參訪及各年齡層對建築與交通議題感興趣的觀眾。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合辦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規劃執行:喜習工作室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有犀 特展

2025/06/17 - 2026/05/31 (剩 291 天)

你知道臺灣曾經棲息過真正的犀牛嗎? 本展以臺灣本土出土的珍貴犀牛化石為核心,集結多件重量級典藏,包括早坂島犀與早坂犀牛模式標本、白犀牛全副骨骼與王雷獸頭骨化石,以及腔齒犀全副化石等,帶領觀眾踏上一場跨越數萬年時空的古生物探索之旅! 展覽精心策劃六大主題單元,首先介紹臺博館與犀牛的歷史淵源,復刻1972年經典展場景,重現當年化石挖掘與研究氛圍。接續從哺乳動物的食性及行走方式,深入解析奇蹄動物的演化特徵。同時,透過左鎮化石園區館藏的各種臺南產的化石及玩偶模型,重現臺南早坂犀發現地的生態樣貌的縮影,營造親切易懂的觀展體驗,並加入臺灣各地化石動物群介紹,讓大朋友小朋友可同時認識到臺灣史前動物豐富的多樣性。 在「再現左鎮動物群」單元中,特別運用絨毛動物模型及造景生動還原遠古生態樣貌,可看到包括劍齒象、草原猛獁象、四不像鹿、金絲猴與早坂犀牛等,感受當時草原與森林共存的豐富景觀。 展覽也介紹臺灣三大化石動物群的重要發現地,包括臺南菜寮溪流域、澎湖水道與墾丁龍蝦洞,說明地質年代與海平面變化對物種演化的影響,並呈現臺灣古生物研究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最後,更揭示最新的研究趨勢與未命名標本,讓觀眾了解古生物學如何不斷推進,並看見臺灣化石研究的未來潛力。 無論是對古生物學感興趣的研究者,還是親子觀眾,皆能從中獲得知識與樂趣,歡迎蒞臨探索!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合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南市立博物館 協辦單位: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地質標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