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

2025/04/12 - 2025/06/29 (剩 53 天)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Placeholder image

織造精彩-清宮緙絲刺繡展

2025/04/19 - 2025/07/06 (剩 60 天)

清宮緙絲刺繡為本院典藏重要組成。緙絲在古代為珍貴絲織品,至遲在唐代已將緙毛通經斷緯的織法運用在絲織,宋代之後緙絲的裝飾性和實用性大增,並且轉向純粹欣賞的藝術品。宋代也是刺繡技藝成熟的時代,欣賞性的繡畫工藝細密而寫真。自此藝術性的緙繡講究以名家書畫為底本,豐富題材包含山水、花鳥、人物等。 本次展覽精選院藏清宮緙繡藏品,分為三個單元。第一是清宮收藏古代緙絲和刺繡,既有宋代緙絲精品,也涵蓋被當成宋代緙繡而進入清宮的明代仿古緙繡。由於晚明民間私人收藏風氣盛行,江南仿古緙繡相應興起,一些作品經由進獻、祝壽等場合流入清宮。從院藏品可以窺見託名宋代書家例如米芾(1051-1108)書風為藍本的書法緙絲,和運用明代花鳥畫家呂紀(約1439-約1504)風格為藍本的花鳥畫緙絲。 第二單元展現清宮緙繡之題材多樣、織造精美、和色彩絕倫的特色。清宮緙繡內容除了具有吉祥寓意的花鳥、山水、人物之外,還包含歷史故事、釋道等宗教性題材,甚至出現自康熙年間起即重視的《耕織圖》相關衍生織品。盛清時期,江南蘇州、江寧(南京)、杭州是絲織技藝中心,「江南三織造」專司織作宮廷與官府之華服錦緞。從《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來看,乾隆時期宮廷緙織多交由「蘇州織造」製作。宮廷與地方交流頻繁的背景下,工藝也產生模仿十八世紀盛行的蘇州版畫風格之緙絲作品,為清代織品史寫下獨特篇章。 第三單元呈現清宮以御筆書畫詩文為中心的織造作品。這些作品由皇帝交付造辦處辦理,包括以乾隆(1711-1799)御筆書畫、御製贊文結合宮廷畫家繪畫或是宮廷收藏作為樣稿的織品。其他也包含大臣書寫乾隆詩文再製成緙織的例子,以及大臣母親、妻室以皇帝御筆為底本,進獻宮中的刺繡。值得一提為典藏品亦見以慈禧太后(1835-1908)御筆「壽」字緙織成大壽字。整體而言,這些匯聚於清宮的緙繡,集結了緙繡技術、藝術欣賞和歷史價值,深具時代意義。



Placeholder image

「大航海時代的海上明珠-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

2025/05/17 - 2025/08/17 (剩 102 天)

「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分為文物及數位兩大展區:文物展由人氣國寶〈清 肉形石〉領銜,精選〈明 成化 鬥彩雞缸杯〉、〈清 乾隆 右旋白螺〉等15件珍貴文物及文獻、輿圖等資料,結合澎湖在地豐富的考古文物、水下生物及重要古蹟,呈現大航海時代澎湖的關鍵地位與多元文化交流;數位展以「黑水溝的引航人」為主題,運用數位技術打造全新沉浸式體驗,結合清代文獻、輿圖,與澎湖生活博物館的史料和文物,再現明清時期的澎湖航海故事,引領觀眾探索充滿知性與趣味的歷史航程。



Placeholder image

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

2025/03/13 - 2025/08/31 (剩 116 天)

我們擁有身體,但對它卻是既熟悉又陌生。身體不僅難以理解,且隨著時間演進,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觀點。其實,除了生物上的構造之外,還有諸多觀看身體的面向。我們的身體與所處的社會關係密切,是由醫療、宗教、文化、法律等社會所共同接受的機制建構而成。身體不僅依據這些機制運作,也受其影響和支配,遵守規則,臣服常規。然而,在此過程中,人對於自身身體,仍然有一定的主宰與運籌能力,並非完全只是追隨社會既有的規則和制度。 展覽精選院藏古籍、器物、繪畫等不同類型文物,藉由這些文物上面的圖像,讓文物自身透過醫療、宗教、文化、法律等不同層面,重新展示與演繹身體。展覽一共分為「身體透視」、「身體操練」、「身體變異」以及「身體規戒」四個單元,探索醫學、法醫、佛道兩教等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觀,並展現武術、房中、秘戲、舞蹈、體育、導引等身體操練手段。同時,本展覽亦關注人面獸身、獸面人身與殘疾的身體,以及政治、禮教、刑罰對身體的束縛,呈現過去對身體的各種描繪與表述方式。 此次展演邀請觀眾探索古人觀看身體的形式,及其對身體的認識和想像,進而促使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究竟是如何思考、看待自身身體,以及各種身體的感知作用。藉此理解身體所表達的意義,解開自身的身體之謎,從而找到人在變化不斷之世界的存在意義。